11月10日,驻墨西哥大使张润在墨《千年报》发表题为《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》的署名文章第二部分,继续向读者讲述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、包容性和和平性三大特性。
全文如下:
今天我继续跟各位读者讲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:
统一性。两千多年前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一书中写道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“归一”思想由此形成。至秦始皇统一六国,推行车同轨、书同文、量同衡、行同伦,大一统思想初成体系。随后,汉代更是从领土和制度的统一,逐步扩展至思想和文化的统一,至此中华民族意识被强化,团结统一是福,分裂动荡是祸,成为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。几千年来,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主中原,都将大一统视为执政的最高目标。中央政府对于民族融合、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,使得中国各民族在文化上不断兼收并蓄,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存,在情感上逐步相互亲近、彼此包容、互相成就。
包容性。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;到玄奘西行,鉴真东渡,伊儒会通,西学东渐;到新文化运动,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播;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,中华文明从未停止与世界的交流与互鉴。
中华文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爆发过宗教战争的文明。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等在中国广泛传播,不同宗教信徒互相之间、以及与无宗教信仰的国人之间平等、包容相处,形成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、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氛围。
和平性。“和为贵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秉承的为人处世之道。这种“和”是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的“和”;是“讲信修睦”、“亲仁善邻”的“和”;是胸怀天下,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“和”。
汉字的武,拆开是“止戈”两字,说明中国人骨子里对武力的理解恰恰是放下武器,追求和平,因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未向外侵犯过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,到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,最远到达东非、红海,给当地人民带去的茶叶、丝织品、瓷器,还有东方国度的友好与和平。
了解了这些突出特性,有利于了解中国文明的历史和未来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:“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,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。”